原本就不定期會在 IG 限時動態寫下閱讀書籍、參觀展覽或是觀看舞台劇的心得筆記,為了方便日後查找,決定將這些內容彙整為文,同時作為備份存檔。之所以取名為創作日誌,是因為觀摩也是日常學習的一部分。因為主要是給自己觀看的速記,多數筆記會跳過前提、簡介,缺乏組織和整體性。小標題的四位數字代表著書寫的日期,不一定是觀看作品的時間。


漫畫|0514|東立《排球少年!!》

排球少年 漫畫 電子書
(今年開始用 iPad 來閱讀電子書,目前使用起來非常愉快!)

去年大約也是四五月的時候,看了《排球少年!!》的動畫,時隔一年,最近正在補完漫畫⋯⋯一樣都是力道強勁的扣球,卻會根據每一位選手的特性,利用不同的畫法來表現:像是光束一樣的,或是充滿書法力道感的⋯⋯細膩又精緻,真的好厲害!

展覽|0518|童里繪本洋行《ICINORI 的奇幻圖譜》

昨天到童里繪本洋行聽 ICINORI 的講座,現場還有展示畫作。原本就已經很喜歡書裡的畫了,原畫還可以看到許多不同,都好好看好喜歡⋯⋯

另外想紀錄的是,這半年剛好聽到各種繪本改編成舞台劇的案例(白希那《長壽湯仙女》、陳致元《GujiGuji)》同時身為繪本和劇場的愛好者,真想要有一天也可以這樣~~

展覽|0531|大阪浮世繪美術館《べらぼうな浮世絵師 18 人展》(18 位傑出浮世繪師展)

大阪浮世繪美術館 べらぼうな浮世絵師 18 人展 紀念品明信片
(美術館的明信片紀念品。由左至右,由上至下為:月岡芳年〈月百姿・烟中月〉、歌川廣重〈東海道五十三次・庄野〉、揚州周延〈江戶錦・夜之梅〉。)

今年台灣有很多浮世繪的展覽,但因為不了解,不知道自己能否從中獲得樂趣,所以一直不確定要不要去看,猶豫不決:台灣兩場(高雄創價美術館《從江戶到近代─東京富士美術館浮世繪典藏展》、嘉義故宮南院《江戶浮世之美》)都要看嗎?還是選一場就好?或者到大阪旅遊的時候再看呢?

這一次參觀了大阪浮世繪美術館之後,覺得浮世繪蠻有趣的!雖然個人找到樂趣的方式好像有點笨,讓人不太好意思說出來,但總之是找到可以欣賞浮世繪的方式了~~

以下觀展筆記來自我薄弱的日文能力,無法保證 100% 正確,如有錯誤尚祈見諒,可以指正我的話,內心會非常感謝!

  1. 浮世繪一般為人所知的是畫師的名字(例如葛飾北齋、歌川國芳),實際上有非常多人參與其中。將繪師的圖雕刻成木板的時候,如何取捨細節便是取決於雕刻師的判斷。

    現場展示影片訪問了現代的雕刻師:不同畫師的差異何在呢?雕刻師清楚解說了畫師們的線條表現如何不同。比如,葛飾北齋的線條俐落,剛柔並濟,直線筆直有力;另一位(不好意思,當時沒有寫下名字⋯⋯)則是相對柔軟溫柔的線條,直線有一點像是書法「一」的筆法,手繪感重。雕刻師會將畫師的這些特色都在木板上重現出來。

    他接著談到某一幅浮世繪的可觀之處:畫裡使用許多點點來表現河床的石頭,每一個點形狀各異。雕刻師說,若是問 695 個雕刻師,694 個雕刻師都會拒絕這樣的案子。好細膩,好瘋!(實際說的數字忘記了,但大概就是說六百多個來比喻。)
     
  2. 有的浮世繪會在局部做出凹凸花紋的變化,這是將紙打濕之後,再用木板壓出來的效果,因為浮世繪使用的和紙夠厚,才有辦法這麼做。

    此外,和紙厚而蓬鬆的特點,在描繪雪景的時候,也能營造絕妙生動的效果。收錄於《東海道五十三次》,歌川廣重的〈蒲原夜之雪〉畫中,屋頂厚厚的積雪便有留白,沒有疊印顏色上去,雪看起來就有了蓬蓬的效果。

    另外有一幅描繪旅館的畫,則是在紙拉門的地方留白,露出和紙本身的紋路與顏色變化,正好呼應紙拉門本身的質感。

展覽|0531|大阪中之島美術館《生誕 150 年記念 上村松園》

大阪中之島美術館 生誕 150 年記念 上村松園 紀念明信片
(美術館的明信片紀念品。)

上村松園是擅長美人畫的女性畫家。整體印象很柔美優雅,偶爾也會看到描繪女性著男裝,或是在內斂沉靜之中展現動態與力道的作品。第一次看到大幅日本畫(膠彩畫)的初稿,看得到修修改改的痕跡非常讚。不滿意的地方就局部糊上一層紙再畫一次。此外還有展出很多速寫,練習畫幼童、手部,或是圖鑑般記錄各種髮飾造型等等。

劇場|0603|2.5 次元舞台劇《劇団ハイキュー‼︎ 出逢い》(排球少年!!相遇)

陣仗既大,細節又豐富,讓人目不暇給,很快樂,好想要再看一次⋯⋯!在垃圾場的決戰,亞理莎因為球場上一下子發生了太多事而眼花撩亂,不知道該看哪裡的時候,茜說到:「看哪裡都行!可以看球!也可以看沒有碰球的選手!看他是怎麼移動的!在球場裡,每個選手的動作都很有意思!」這段話也完全適用於《排球少年!!》舞台劇啊啊啊⋯⋯!

排球少年 2.5次元舞台劇

  1. 從頭到尾的走位華麗到了一個很瘋狂的程度。
     
  2. 演員們的身體控制力很強,可以這麼靈活自如使用自己的身體,真厲害!相信是經過了非常紮實的訓練才能擁有如此自由!
     
  3. 全員幾乎隨時都在場上,即使不是該場主戲演員,也都有各自的事件在發生,強度偶爾甚至會搶走目光。有時候主戲可能是比較和緩的對話,這麼做感覺可以增加場面可看性;另一方面,極致豐富的細節也很適合多次觀看,或是在觀後和朋友分享彼此看到的東西(刺激重複入場與討論度!)。這樣的設計也能盡最大範圍滿足每一位角色、每一個演員的粉絲。(主戲即使是比賽的熱烈場景,舞台延伸出來的側邊,觀戰的嶋田也賣力演出!)
      
  4. 重頭戲之前,加入小巧輕鬆的橋段,重整節奏,也加強對比,增加接續段落的印象和刺激感。
     
  5. 有一段舞蹈呈現了兩隊舉球員的差異,很喜歡這邊的動作設計~(下方影片 1:24 – 1:52 處)
     
  6. 觀察什麼時候使用實物的球、什麼時候則否,很有趣。比賽第一顆發球,演員拋出球後用力一擊,球就消失了。一開始以為是自己看錯了,因為演員表現力太強而產生了「看見球」的錯覺,後來又有幾次發球的動作才發現:沒有,不是錯覺,真的有球被拋起來,只是接著視線會被演員的動作帶走,從發球員大力一揮的手,引導到球網對面的接球者。被拋起來的球則默默被發球員附近的隊友接下,並利用角度讓球不被觀眾看見。隨後的來回攻防,便都是在沒有實物的狀態之下進行。

    習慣這樣的模式之後,比賽的最後一球,要落地的時候,是從天花板掉下一顆實實在在的球,咚地一聲落在了地面上。很驚喜!很有「球落地,比賽結束了。」的實感。
     
  7. 全員謝幕的時候,貓又教練在角落偷偷假裝手上的貓布偶會動好好笑(就是〈初戀你我他媽媽〉的那種動法)

展覽|0606|故宮南院《江戶浮世之美》

一週內接連看了 2 場浮世繪展覽,一場是大阪浮世繪美術館的浮世繪師 18 人展,一場是故宮南院的《江戶浮世之美》。前者著重不同繪師的風格特色以及版畫的技術手法,後者更多在欣賞風俗地景的感覺。很不一樣的觀展體驗,很有趣!

體驗|0621|流 THE FLOW「好玩書法課」

好玩書法課 體驗記錄

一開始老師先教大家練習寫「一」的筆法,不禁想起了繪本《不一樣的 1》。接著換成大張宣紙,開始自由發揮寫「山」,又聯想到劉旭恭老師的繪本《》裡面,小和尚寫著一張又一張的「雨」的畫面~

主題與書法相關的繪本
(上課的時候,想到與書法有關的繪本。)

參加「好玩書法課」很開心耶!老師教了筆法,但不會變成框架或限制,而是「讓大家多知道一種可能性,可以試著用用看」的感覺,很鼓勵參加者在過程中去嘗試並感受身體、筆、墨、紙的互動。自由創作的時候,也會適時提示還可以試試看什麼東西,例如結構、紙的方向、揉捏、動作等等,引導大家突破原本的想像,點亮各種可能性,很有意思!

寫超大張紙很有樂趣,不只是手指手掌,而是使用整條手臂、軀幹到腿腳的感覺很讚,很喜歡這個身體感覺!極窄長的紙張比例讓人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下筆,覺得也可以是打破過往畫圖慣性的練習~

經歷過這一次書法課,多了一點摸摸書法的信心,回家也會想要再玩玩看!

好玩書法課 體驗記錄
(在動筆之前,自己有先回想一下曾經去過的山。由上至下,分別是想著某一個瀑布、雪山圈谷、環山部落以及玉山寫出來的。)

展覽|0627|udn 聯合數位文創《威廉・透納特展:崇高的迴響》

原本對透納沒什麼特別的想法,只有印象「他的畫大概長這樣」,在《威廉・透納特展:崇高的迴響》一路看了數十件作品之後,漸漸感受到欣賞透納的樂趣。

透納能把光掌握得那麼好,真是不簡單,無怪乎有「光之畫家」美名。在一片白茫的景色之中,將要看清形體之際,一切又顯得依稀朦朧。透納的畫,看上去常感覺水水的,濕氣很充足。尤其喜歡水跟空氣的韻律感。明明是一片糊糊的,卻又看得到整幅畫的結構和動向,感覺得到浪潮湧動的上一秒和下一秒、風吹的上一秒和下一秒,動感十足。有一幅畫是用水彩描繪深壑,也很喜歡這一張的構圖。

除了透納的畫作,各個展區也選擇了當代藝術家的作品與之呼應。很喜歡這個安排,看起來很有意思,整個展覽逛起來的感受很讚!

(其中一件喜歡的當代作品!另外還喜歡一張很大的海的攝影,旁邊沒人的時候,站在前面中間看的效果超級好。)

順帶一提,一進第二展間,什麼都還沒看到,就會先聞到很濃的油畫味 XD

展覽|0629|富邦美術館《路易絲.布爾喬亞:剛從地獄回來,順便說一句,太精采了》

椅子前面放上鏡子以及(面部被挖空,只留下戴王冠的頭頂的)布毯,讓人意識到臉/人。

展覽|0723|松山文創園區《漢聲五十五展:本來.未來》

參觀《波隆那世界插畫大獎展》的這一天,松菸一樓也正在展出《漢聲五十五展:本來.未來》,展場佈置得很精緻,內容也很有趣!現場展出許多原稿,解說文案引人入勝。當時的美術編輯可以使用好多種手工藝,有嵌布、紙雕、黏土等等,感覺需要好多時間,是好奢華的工作狀態⋯⋯

漢聲五十五展:本來.未來 展覽現場照片

像是下面這一區展示了後來未採用的刺繡素材。美術編輯畫了圖,接著做成刺繡,發現刺繡因應排版需求縮小之後效果卻不太理想,於是最後刊出的是原始的插畫。

漢聲五十五展:本來.未來 展覽現場照片

我很喜歡下面這一張插畫!好想知道作者是誰~

漢聲五十五展:本來.未來 展覽現場照片

小說|0728|印刻《西北雨》

最近在看童偉格的《西北雨》。隨著敘事焦點轉換,人稱代詞指涉的對象也不斷在改變。蠻早就放棄去搞清楚現在談論的誰是誰,讀起來反而有一種所有角色都被暈染開來、相互交融的感覺。祖輩、父輩、子輩,全部渲染在一起,糊成一片朦朧潮濕的家族史。

讀這本書像是去給人家做按摩,把日常僵硬的語感重新放鬆調理開來,這部分感覺很舒爽!

展覽|0803|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繪本創生基地「不只是臺灣──國際大師分享課」

今天參加墨西哥編輯 Peggy Espinosa 的講座「國際編輯眼中的好繪本」與工作坊「悠遊紙/指間的小烏龜-藝術書創作/欣賞的點點滴滴」。Petra Ediciones 製作了好多無論是視覺還是概念都很美麗的書!

工作坊體驗的紙海龜出自《Tortugas en el Espacio de Papel》。一面動手做,一面感受從平面到體積、容積和空間。卡榫、摺疊的設計,對我來說都很新鮮有趣。Peggy 把做好的海龜放到剪剩下的紙張上,比一比原本的面積跟完成的容積也很有啟發感~

(下圖左上角的海龜,意外摺反了,結果變成很炫炮的海龜。)

國立臺灣圖書館 臺灣繪本創生基地 Peggy Espinosa 工作坊記錄

第二個體驗活動是編輯組合 23 張照片!原本就很喜歡玩這一類需要大量聯想與分類組合的遊戲,真想要跟大家玩桌遊《機密代號》~

劇場|0927|再現劇團《落人之家》

戲偶好漂亮,而且一次看到好多種!燈光也很好看~~王肇陽的小男孩、少年兵(新兵時期、後期)聲音做得非常之讚。

再現劇團 落人之家

音樂|1008|臺大永恆之歌甘美朗樂團《島嶼交響:臺大永恆之歌甘美朗樂團赴日行前公演》

大學時期因為看到課名很酷,就跑去修了音樂所的課(應該是叫作〈音樂亞洲文化〉?)。作為音樂麻瓜,其實蠻擔心自己會給人添麻煩。不過,或許是因為課程教授的音樂文化在台灣相對少見,每一套系統都陌生又新奇,無論有沒有音樂背景,都像是在學習一套新的語言,回想起來,其實好像不用那麼畏懼。

練習用印度塔布拉鼓(Tabla)的手勢數算節拍,嘗試去聽見印尼甘美朗(Gamelan)層層疊疊樂器之中的骨幹節奏(還到北藝大校外教學敲了一回)⋯⋯一個學期下來很開心,意猶未盡又選修了下學期的另一門課程!

整段記憶太鮮明,以致於欣賞演出前一天在回想這一段記憶的時候,發現竟然已是十年前的事,真是要把我嚇歪⋯⋯

這一晚的演出很豐富精彩。從每一首曲子感受到了不同的聽點/看點,覺得很有樂趣,也再次意識到文化可以如此不同、如此豐富又如此美麗。可以欣賞到這一場表演,真的覺得很幸運~

音樂|1013|采昌國際《藤本樹 17 – 26》

漫畫改編動畫電影 藤本樹17-26

《藤本樹 17 – 26》由 6 家動畫工作室,改編 8 篇藤本樹自 17 至 26 歲創作的漫畫。每一部短片風格手法各異,一次觀看非常滿足有樂趣。看完也想要再參照漫畫《藤本樹短篇集 17 – 21》、《藤本樹短篇集 22-26》更去觀察動畫改編的細膩之處!

走出影廳的時候,不免會想:只能選一部的話,要選 PART 1 還是 PART 2 呢⋯⋯?

平均來說,比較喜歡 PART 1 短篇,尤其〈佐佐木同學阻止了子彈〉聲音跟節奏處理得很讚,特別想要拿漫畫來對照!但是 PART 2 有畫面跟角色都很討喜的〈醒來變成女生的病〉以及強烈喜歡的〈妹妹的姊姊〉⋯⋯!各有各的好,只選一邊好難啊!